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摘自《汉书·董仲书传》

材料二  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注:即朱熹)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侧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摘编自《王阳明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书有关“一元”的阐释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的思想与朱熹的不同。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共同的思想渊源并说明你判断的原因,他们的思想发展表现出怎样的总趋势?

 

 

(1)要求以上正下,即要求皇帝及百官,在品德、行为上严格要求,对百姓起到表率或示范作用,并以“天人感应”来约束皇上及大臣的行为。有利于端正政治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王阳明主张理在心中;朱熹主张知与行分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3)思想渊源:孔子的“仁”及“克己复礼”等思想。 原因:“仁”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论述的核心也是道德问题,他们都从特定的角度对“仁”的思想作出相应的阐释做到“仁”必须“克己”,三人都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言行。 总趋势: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视大始而欲正本也”可知要求以上正下,即要求皇帝及百官,在品德、行为上严格要求,对百姓起到表率或示范作用;依据材料一“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可知有利于端正政治风气,缓和社会矛盾;依据“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知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可知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依据所学王阳明心学可知王阳明主张理在心中;依据材料二“此知行之所以二也”可知朱熹主张知与行分开,依据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共同的思想渊源是孔子“仁”和“礼”的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仁”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三人论述的核心也是道德问题可知答案;第三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描绘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思想:“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出现瞿秋白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批判

C.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下图是1864~1914年间中国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统计图。以下属于④时期结束后给革命志士带来的新认识是

 

A. 君主立宪仍是思想界的主流

B. 思想革命比政治革命更重要

C.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过时

D. 民主共和观念已被破坏殆尽

 

查看答案

康有为曾说:“夫中西之本末绝异有二,一日势,一日俗,二者既异,不能复以中国之是非绳之也。”此思想

A. 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B. 强调了西方文化先进性

C. 指明了变法图强的必要性

D. 打破了华夏中心观思想

 

查看答案

张之洞指出,“劝农之要如何?曰:讲化学。……又兼机器之学。”“工学之要如何?曰:教工师。”“商学之要如何?曰:通工艺。”据此,张之洞意在强调

A. 农T商间是相互促进的

B. 向西方学习要力求全面

C. 借鉴西学之长的重要性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查看答案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提到:“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日: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见《海国图志》对“以夷攻夷”的最大贡献是

A. 通过翻译西方原著详细介绍西方

B. 将西方先进科技引进中国

C. 通过学习西方达到战胜西方目的

D. 改变了中国人的学习观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