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面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

下面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服从中央

B.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的体现是君主专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起积极作用

 

D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层含义。“君主专制”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故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后世沿用并不断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消极作用明显大于积极作用,故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周本纪》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懿王之叔)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是为夷王。”这一做法

A. 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

B. 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

C. 体现了周王室血缘关系的松驰

D. 说明了周王室威信扫地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其生活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前夜。斯密洞察了18世纪中叶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必然到来的趋势。为适应这种需要,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阐述其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摧毁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理论依据的重商主义学说。他提出放任政策以尽可能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在客观上给工业革命以策略上的指导,为工业革命以致于工业化、政治现代化做了理论上、政策上的准备。但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他主张在国内政策中对自由竞争实行一些限制。在《国富论》中,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摘编自谢宗林、李华夏译《国富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战争本来是一场普通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统一的国内战争,但它却是在美苏两极格局和核大战阴影的笼罩下。战后,由于欧洲局势相对稳定,美苏双方的注意力都逐渐转向第三世界。它们在越南的战略目标,更多地服从于各自的整体利益和全球战略。美国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它不愿丢失越南,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其目标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一开始是为了“制止共产主义侵略”和“击败革命”,1968年以后则是“体面的撤退”,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在战争后期,美国社会经济的一系列矛盾凸显,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

——摘编自张岷、黎章春《略论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造成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税关机构。藩属体制下核心层是中央王朝地区,至中唐以前,关津大多遵循了孟子的“讥而不征”(只稽查而不征税)等主张。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致明清时期,运河、长江或交通沿线商税之关广泛设置。核心层外为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官营外贸和管理双重职能的商贸交往场所和监管机构,如汉代关市、隋唐互市、宋代榷场、明清茶马司等。边疆外为边境地区,在“厚往薄来”的政策影响下,边境税关多为“怀柔远人、市惠藩属”。明前中期海外贸易政策走向政治极端,只有在政治朝贡之内才被允许。

近代以后,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关被洋员控制,逐渐成为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货币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政府要面对这个矛盾,所以就有了海禁政策,冶铁亦移力于铸钱。而1530年以来,自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因为如此一来,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且物物交换也不必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一个新的“白银推动的世界”因之开始。

——节选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提供了16世纪前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蕴含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