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 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2)渠道:由西方人传入中国;中国主动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 影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 (3)特点: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连续性;注重把外来文化中国化,具有本土性。 【解析】 (1)依据材料“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结合所学从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等方面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依据材料“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结合所学从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等角度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表现。 (2)依据材料“(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可概括得出由西方人传入中国和中国主动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两种渠道。依据材料“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结合所学从丰富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等方面分析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及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具有连续性、同化外来文化具有本土性等方面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创作于1949年的一组漫画《两国民众逐渐疏离》。该漫画较为正确的预见了

A. 美国冷战政策对法德关系的影响

B. 冷战背景下美苏关系的发展方向

C. 朝鲜半岛由统一趋向朝韩的对立

D. 两极格局下两德关系的发展轨迹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A. 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 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 “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D. 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查看答案

16至17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这种现象反映出

A.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B. 科学比宗教在文化交流上更具适应性

C. 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

D. 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也是西方的第一部成文法。上述做法都有利于

A. 扩大法律适用范围

B. 推进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 冲击旧贵族的特权

D. 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查看答案

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 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

B.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

D. 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