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9年5月,国家经委、财政部等部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9年5月,国家经委、财政部等部门决定在京、津、沪选择8个企业进行扩权改革试点。为规范扩权试点工作,国务院于1979年7月颁布《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文件求各地区、各部门选择少数企业进行试点。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国家经委推广山东等省市的经验,将盈亏包干引入扩权让利改革,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1981年10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1981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2年11月,国务院又批转《关于当前完善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将完善经济责任制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责任制上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两个大锅饭”的问题。从1983年起,实行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的改革,即“利改税”改革。“利改税”采用世界各国通行的以税法、税率的做法来规范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国营企业由原来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使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6.3%上升为1984年的63.1%。

——据李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企业改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呈现的突出特点,分析说明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1)举措:实行扩权让利;推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推行利改税。 (2)特点:政府主导;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和深化。 影响: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 (1)依据材料“国家经委推广山东等省市的经验,将盈亏包干引入扩权让利改革,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从1983年起,实行将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的改革,即‘利改税’改革。”结合所学可从实行扩权让利、推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推行利改税等方面指出新时期我国企业改革的主要举措。 (2)依据材料“1979年5月,国家经委、财政部等部门决定在京、津、沪选择8个企业进行扩权改革试点。”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可概括得出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呈现出政府主导,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和深化的特点。依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吃国家、职工吃企业‘两个大锅饭’的问题。”、“国营企业由原来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使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6.3%上升为1984年的63.1%。”结合所学从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说明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领域。16世纪的商业革命和对美洲的探险导致了殖民地的建立,并因此引发了帝国之间的战争。商业竞争的优势和成功需要西班牙、法国、大不列颠和荷兰这些国家成为高效的生产者和足智多谋的贸易商。结果,政府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并处处严格要求外国殖民地为自己生产利润。这对18世纪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当时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不断地浪费自己积累起来的珍贵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所有的正式经济理论的背后都隐藏着这种财富积累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重商主义”。它逐渐成为以“世界是争夺稀有资源的竞技场”的观念为基础的结构化经济体制。因为金银和其他产品都是有限的。政府就必须用保护性关税、航运法等来管理贸易,这些规定限制了与竞争对手和国内垄断部门进行食盐和火药的交易。重商主义政客们认为,他们的经济只能在牺牲别人的基础上壮大。

尽管这种经济体制是17世纪发展起来,它却在18世纪更被广泛接受,因为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战争迫使每个国家更加心狠手辣。但是,在18世纪晚期,以亚当·斯密的观点为代表,对这一经济规则的批判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

——(美)佩里·M.罗杰斯《西方文明史·问题与源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围绕经济模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结合一个或多个要素加以阐述,论述符合逻辑,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查看答案

下面是创作于1949年的一组漫画《两国民众逐渐疏离》。该漫画较为正确的预见了

A. 美国冷战政策对法德关系的影响

B. 冷战背景下美苏关系的发展方向

C. 朝鲜半岛由统一趋向朝韩的对立

D. 两极格局下两德关系的发展轨迹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企图把福利国家政策硬加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以此来建立一个比以前更为公正的社会。为此,罗斯福新政时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固有的权力结构。美国“固有权力结构”改变的结果是

A. 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B. 政府的行政职能被严重削弱

C. “三权鼎立”格局得到强化

D. 总统成为经济政策的决定者

 

查看答案

16至17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这种现象反映出

A.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B. 科学比宗教在文化交流上更具适应性

C. 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

D. 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