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子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與论支持
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木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材料反映出
A. 雅典公民大会被个别人操纵
B. 雅典民主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C. 梭伦改革的弊端十分突出
D. 雅典民主体现了毎个公民的意志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
A. 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 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 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 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组。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子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