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6月,毛泽东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国民党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城市。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反映了毛泽东
A. 帮助中共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从理论上指导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 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D. 强调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斗争
《新青年》杂志在创刊初期,每期印1000本,只发行了6期,就停刊了半年。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新青年》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B. 北洋军阀政府严格限制进步杂志报刊的公开发行
C. 《新青年》杂志所传播思想缺乏广泛的读者群体
D. 《新青年》创办初期尚未在思想界引发广泛关注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写道“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此外如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有相辅而行之性质者,皆当努力以求其实现。”材料反映了国民党
A. 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
B. 采取多项措施“扶助农工”
C. 主张节制资本发展民生主义
D. 呼吁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
近代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以上四种疗法的思潮是
A. 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B.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C.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D.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以下属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主张是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
C.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
D.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官办译书局,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社会科学类仅占20%。翻译著作的差异性表明
A.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芽
B. 洋务运动培养大量翻译人才
C. 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
D. 学习侧重西方的实用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