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

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录材料中的信息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2)水平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式,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平2: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认证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 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是将郑和的船队与哥伦布的船队进行了对比,材料一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规模上的差别。从材料中分析可以得出郑和船队的规模比哥伦布船队的规模要大很多,这种规模的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有船只数目上的差异、也有人数上的差异,也有航行范围上的差别。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二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目的和方式上的差别。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行事方式,在日常的学习中已经经常地强调。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就是宣扬国威,但哥伦布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行事方式上,郑和是和平的贸易往来,注重形式和文化交流,哥伦布则是掠夺性的侵占,重视的是财富。 (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出两者的不同,概括出这种不同的深层含义。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用材料加以辅证,把文化差异的原因挖掘出来。最终得出的结论要停留在物质和文化层面,这样才具有概括性。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到达国家   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东海岸   美洲   贸易方式   朝贡贸易   资本掠夺   结果   宣扬了国威,没有带来经济效益   资本原始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

 

查看答案

租界见闻

18868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查看答案

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查看答案

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

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

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

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

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面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A. 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 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 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 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