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5年政府共花费30亿美元用于直接救济。这反映出美国
A. 不利于贫富差距缩小
B. 注重维护富人的利益
C. 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D. 导致国家财政出现困难
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 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 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 B. 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 农民弃农经商 D. 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 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