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关于赎取份地后的农民生活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农民获得“解放”时赎取的份地必须得到地主的同意
B. 农民交纳赎金六个月后获得宅边园地的所有权
C. 赎地农民必须按一定比例交付赎金
D. 农民交纳的“赎地费”大大低于当时的实际地价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