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以来中国士人与传教士开始引介西方共和体制;从辛亥革命爆发到南北议和,各地立宪派人物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不容忽略。革命党人多受理想激发,揭竿起义,立宪派人士亦认同共和体制,起而响应。”材料强调的是
A. 立宪派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B. 革命党人有崇高理想革命性最强
C. 共和革命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D. 传教士对革命起到思想动员作用
梁启超曾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材料客观上反映了
A. 国人期望实现变法图强
B. 《时务报》注重经营创新
C. 报纸的商业信息性增强
D. 报纸适应了新式教育需要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认为“亚墨利加一土(美洲),孤悬宇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由此可见《海国图志》
A. 摆脱了“中体西用”的影响
B. 内容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无关
C. 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新知识
D. 准确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
为了及时应对紧急军事行动,在距离皇帝寝宫仅50米处设立一个机构,选择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听差,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
A. 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
B. 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
C. 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D.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据记载,虽然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就发明了水排冶铁,但当时仍以人力(排)或畜力(马排)冶铁为主,甚至到唐代以后更是无其实用性记载。这主要是因为
A. 官营方式导致了技术的失传
B. 民间冶铁无力承担建造费用
C. 水排应用对水力的需求较高
D. 水排冶铁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字的产生时期,即汉字甲骨文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这是因为甲骨文
A. 发挥了信息记录的功能
B. 具备了书法的基本要素
C. 给后世书体创造以借鉴
D. 出现时间早于其他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