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A. 利弊参半
B. 利大于弊
C. 弊大于利
D. 主张废除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C.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明朝的内阁制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 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 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 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