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里山岭纵横,几乎没有一块大面积的整块。”这一地理环境
A. 有利于城邦政体的形成
B. 催生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C.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 导致了集权的文化倾向
1378年,明太祖“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并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或被逼退休,或被贬值,甚至丢掉性命。这表明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 一省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谏议制度难以约束皇权
中国自古选官由汉代“士子应举非得由王公大臣或州部长官推荐”,到唐宋允许士子“投牒自进”,自由报考,这一变化
A. 提高了官员素质
B. 杜绝了士族参政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避免了官场腐败
秦朝郡县官吏有职业官僚担任,享受俸禄,服从朝廷统一调动;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这些举措
A.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B. 巩固了国家机构的政治形态
C. 确保了皇帝执掌军政大权
D. 分割了地方官员执政权力
“分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这说明西周时期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 同姓诸侯国享有政治特权
C. 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
D. 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如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
(2)材料二中“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指的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毛泽东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