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

在运动中及土地问题解决后,应注意巩固与发展农会和民兵,发展党的组织,培养提拔干部,改造区乡政权,并教育群众为保卫已得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为国家民主化而斗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年5月6日)

材料二: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土地改革法草案第一条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14日)

(1)材料一、二都涉及土地改革的重大政策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其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做简要评价。

 

 

(1)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获得广大农民群众支持从而能够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保证。 共同之处: 第一、土地改革的原则基本一致:即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二、土地改革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共产党。 不同之处: 第一、背景不同,材料一是抗战胜利、国共内战行将爆发之际;材料二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 第二、目的不同,即前者是为了动员广大农民(人民)群众,巩固解放区并以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中共夺取政权提供保证;后者是从革命动员的需要转变为解放生产力、保证新政权的巩固和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2)原因: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恢复经济;调动农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评价: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政策及路线方针的制定,要全面关注到国内外形式的发展需要,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要妥善而全面的处理好。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在运动中及土地问题解决后……教育群众为保卫已得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和材料二中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再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获得广大农民群众支持从而能够取得全国胜利的重要保证。 共同之处: 第一、由材料一中的“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和材料二中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得出,二者土地改革的原则基本一致:即消灭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二、从两个材料的出处就可以知道,两者土地改革的领导力量都为中国共产党。 不同之处: 第一、背景不同,由材料一的出处看“1946年5月6日”可知材料一是抗战胜利、国共内战行将爆发之际;由材料二中的出处“1950年6月14日”可知材料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 第二、目的不同,由材料一中的“注意巩固与发展农会和民兵,发展党的组织,培养提拔干部,改造区乡政权,并教育群众为保卫已得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为国家民主化而斗争”及所学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前者是为了动员广大农民(人民)群众,巩固解放区并以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中共夺取政权提供保证;由材料二中的“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可知后者是从革命动员的需要转变为解放生产力、保证新政权的巩固和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2)原因:结合材料二中的“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和所学新中国初期我国经济困难、百废待兴又想大力发展工业的现实可知原因有: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恢复经济;调动农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评价:可以从土地改革对当时国家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土改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度去分别思考分析即可。具体来说就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和市场;政策及路线方针的制定,要全面关注到国内外形式的发展需要,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要妥善而全面的处理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发展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 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B. 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两极格局解体后无障碍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信息,最能准确体现箭头内涵所示的主题是

A.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新航路的开辟

D. 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查看答案

近代英国国王财力不足,这在宫廷服饰上有明显的表现,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英国王室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展开

B. 英国国教建立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受到法国影响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公元前594年,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实行改革。”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主政治的趋势

B. 建立了工农联盟

C. 贵族统治的动摇

D. 民主政治的确立

 

查看答案

20世纪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10年:1978-1988年的探索试点阶段;1988-1998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1998年开始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在我国逐步推开和深化住房改革阶段,采取发展经济的举措有

A.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