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 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 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 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 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该条约规定反映出
A.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国人,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 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
B.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 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C. 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 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中,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符合的事件是
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 定都天京,建立政权
C. 颁行《天朝田亩制度》
D.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中相继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1844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61年)“驻英法公使”(1877年)等官职。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完全受到西方列强控制
B. 力图树立外交自主形象
C. 开始采用西方政治制度
D. 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