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材料可以论证
A. 古代人口流动属两晋最快
B. 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
C. 文帝掠夺劳动力所造成后果
D. 民间自发人口迁徙的影响
所谓“世卿”应该就是父死子继,世及为公卿之意,即《公羊传・隐公三年》注所云:“世卿者,父死子继也。”材料信息说明当时
A. 嫡长子继承制已形成
B. 大小宗之间等级森严
C. 官场上下级等级森严
D. 各级官吏依血缘世袭
节庆假日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指出上表反映出的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救国的道路。
材料一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材料二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观点,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实现此理念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思想的发展推动时代的变化。
材料一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是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有学者认为,儒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政治就是所谓的“圣王之治”,亦即由圣人充任君主对民众进行统治,但也要对君主加以节制。依据材料一中历史上儒家的有关言论,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并阐释材料所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与现实主义相比,现代主义艺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采用的表现方式是荒诞、寓意和抽象的。以下美术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的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