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现,宋代一些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如“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钱家干果铺”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
B. 商品产销注重提高知名度
C. 民间贸易出现垄断性经营
D. 民间手工业走向了专业化
一生在吴地走动的李白,雄豪浪漫,他的金陵怀古诗却呈现出力疲神软的迹象,多叹惋,也多伤感,没有了盛唐时期一飞冲天的豪气,也可以用“气骨顿衰”来形容。由材料可知李白的怀古诗
A. 反映了诗人风格的变化无常
B. 折射了唐朝的历史变迁
C. 仅与诗人特殊人生经历相关
D. 预言唐朝由盛而衰的命运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材料可以论证
A. 古代人口流动属两晋最快
B. 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
C. 文帝掠夺劳动力所造成后果
D. 民间自发人口迁徙的影响
所谓“世卿”应该就是父死子继,世及为公卿之意,即《公羊传・隐公三年》注所云:“世卿者,父死子继也。”材料信息说明当时
A. 嫡长子继承制已形成
B. 大小宗之间等级森严
C. 官场上下级等级森严
D. 各级官吏依血缘世袭
节庆假日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指出上表反映出的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救国的道路。
材料一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材料二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观点,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实现此理念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