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在春秋时期兴办私学,广招学徒。他在教学中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注重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知、情、意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
——摘编自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陶行知,他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他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陶行知凭借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注重实践探索的积极创举,在中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摘编自王琳《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育的启示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办学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毛泽东称赞陶行知“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原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特普费尔曾说,国际社会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避免经济全球化对土著部落的语言、文化的威胁。他认为土著居民最善于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这说明全球化的深人
A. 推动落后民族的社会转型
B. 威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C. 意味着全球性责任的伴行
D. 不利于各国文化正常发展
苏联从1947年至1950年,在不少地区曾试行“包产到组”,并在乌克兰广泛推广。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联
A. 经济体制改革未获得成功
B. 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利益
C. 政府试图否定农业公有化
D. 试图纠正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美国人韦克特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在1920年之后的近10年时间里,美国大多数市民不再阅读报纸的头版,而是手忙脚乱地翻看金融专栏,广播电台里泊泊流淌的都是“老顾问”的声音,经济的繁荣让人们不顾一切。材料表明作者在
A. 称赞美国经济的发展成果
B. 赞美百姓勤劳致富的精神
C. 担忧经济繁荣背后的风险
D. 揭露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
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个别结论已经“过时”。这表明
A. 社会主义内容有不确定性
B. 社会主义缺乏预见性
C. 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D. 工人斗争将以和平为主
据统计,1839年占英国关税总收入94.5%的商品是原料和食品。由于征收原料税,用这种原料加工的商品价格提高了;由于征收粮食税,劳动的价格提高了。这反映出
A. 贸易保护逐渐丧失积极意义 B. 英国在当时竞争中处于劣势
C. 英国经济呈现出不均衡局面 D. 贸易保护不利于英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