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A.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B. 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
C. 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D. 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A. 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 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 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 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
A. 国家管理制度化
B. 从人治到法治化
C. 礼仪与政治分离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关于政党政治必须釆取自由竞争、且“最宣两大对時,不宜拜小分立”的两党制主张,关于“非采政党内图制,无以普治”的政党内民主张,梁启超与末教仁英雄所见略同,几乎如出一散。宋教仁说,“駅忽敢死者易得,条理缜密之士盖寡,非先植其基,虽满洲倾覆,犹足为忧”。仅1906年初至1907年初,末教仁一年间编译出版的政法文献就多达数十万字,如《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等等,1908年,他翻译了长达1400多页的《比较财政学》。1907年,宋教仁潜赴东北,欲联络“马赅”起义,偶然获恐日本意欲吞并我国间岛的图谋。他立即中止起义计划,转而撰写《间岛问题》一书,运用中日韩三国的史地资料,从国际法角度驳斥日本的谬论,有力帮助了清政府对日交涉成功。
——摘编自杨光《梁启超宋教仁的道路:宪政中国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宋教仁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教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朝时的“海上丝之略”从今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候官对其进行管理。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氇琉璃、奇石、异物。
唐朝时的“海上丝網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換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见。当时往来的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輸入品。
两宋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贯经营海外贸易、买外商货物。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的“新丝網之路”计划以阿富汗为中心,意图在美国等国家从阿富汗撤出后,由美国主导阿富汗战后重建工作……2013年9月,西班牙亚洲时报在线专栏作家佩佩・埃斯科瓦尔刊登在(起义报》上的一篇题为《全部踏上新的“丝绸之路”》的文章指出:“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欧亚大国,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会赞成华盛顿的方案。把南亚与中亚、西南亚和中困连接起来的“丝網之路”・可以说与南美争取自由的进程如出一辙,……新的“丝绸之路'将由亚洲建设,而不是西方。”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和中国“丝綢之路经济带”设想的本质不同,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