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

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其描述的官员应是

A. 转运使

B. 节度使

C. 通判

D. 枢密使

 

C 【解析】 从材料“故常与知州争权”中可以看出这是宋太祖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通判监察地方官员,故C项正确;A项是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排除;B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是分割宰相的权力,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比较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所责难,限制其行止,针对这一情形,朱熹说: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据此可推断出

A. 宋修史书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

B. 宋修史书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

C. 史官在修史时听从于党人的意见

D. 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

 

查看答案

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

A. 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使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导致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

D. 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查看答案

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该材料意在表明

A. 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

B. 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 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D. 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开士人入仕之先河

B. 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C. 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

D. 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

 

查看答案

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