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C. 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 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
(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查理·卓别林,1889年生于英国伦敦。1918年卓别林在洛杉矶好莱坞开设了电影公司。1925年主演《淘金记》,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凭借自己的善良、勤奋和坚毅而收获财富和爱情的故事,这也是卓别林第一部获得学院奖的作品。1931年的《城市之光》展现了流浪汉与盲人卖花女的的“悲与喜”“笑与泪”。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但影片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卓别林通过执着的流浪汉与反复无常的富翁的际遇将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表达出来。1936年的《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1940年的《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刻画了一个残酷迫害犹太人,企图统治全世界的大独裁者。卓别林通过表演对大独裁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并在片末的演讲中说出了他的心声:“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力即将归还于人民。”《新世纪周刊》曾评价: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舍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高峰。
——摘编自盛祥瑞《每天了解一个人—查理·卓别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卓别林影片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取得成功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由于法国出兵鲁尔,德国宣布停止支付战争赔款,而法国从鲁尔区只掠夺到了5亿法郎。法国骑虎难下,直到1924年道威斯计划的提出。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外国资本不断流入德国。1924~1929年,德国共得到外国贷款及投资326亿马克,其中美国资本占70%。贷款90%以上落到德国各大公司及企业中,贷款利息达6.5%~10%。赔款方面,道威斯计划减少款总额,在1924-1925年度至1928-1929年度5个年度的赔款额由开始年度的10亿马克递增到最后年度的25亿马克,具体可随年度繁荣指数调整。实际情况是,在1928年以前的4年里,德国支付的现金和实物仅相当于他们从国外所借款项的一半,随后赔款基本上停止支付,后来连债务都拒付《道威斯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后英、美、法三国对德国的政策。
(2)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道威斯计划对德国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农业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国民政府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国民政府先后制订了《非常时期垦殖大纲》《经济部关于战时农业建设方针的工作报告》,设立垦务总局,对移民垦荒作了具体规划,大力提倡和组织开垦荒地。1938年和1939年,国民政府分别在汉口和重庆召开两次全国金融会议,提出了增设内地金融机关,以完成金融网,扶助内地必需生产事业并扩大农村贷款等措施。鉴于大后方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的现状,西部各省在经济部农本局协助下成立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以推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国民政府设立多处科学实验机构,对一些先进的农业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实施肥料改造、农具改良、牲畜养殖等方面的改进。国民政府实施战时农业政策后,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四川省粮食总产量与战前相比,有增加的年份占到5/8,8年粮食总产量的平均水平较战前足足增加了12.38%,农产品不但满足内销和抗战的需要,还建立了外销渠道,用农产品换外汇,支持战争。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战时农业政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战时农业政策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一般情况下,如熊彼特所言,“当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没有其他要素的配合,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围绕材料,結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