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 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 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 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 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这种现象反映出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
B. 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
C.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
D. 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在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据此可以得出
A. 人类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B. 无产阶级及暴力革命的理论
C.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1697年出版的《历史批判辞典》中,法国人皮埃尔·培尔宣称:“任何个别教条,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它是否由圣经的权威所提出,或者有什么别的来源,只要它和对自然理解的清晰肯定的结论相冲突,就是错的。”其观点意在引导人们
A. 辩证地分析历史
B. 摆脱宗教信仰
C. 理性地认识社会
D. 研究自然科学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