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甄(1630-1704年),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历明亡和农民起义洗礼的他,以上古“三代之治”为摹本,论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国。唐甄认为君主应以遵守道义原则的方式对待民众。“天下之大可恃乎?甲兵之多可恃乎?君惟不义无道于民”,则“推之如蹶弱童也”。所以,国家要长治久安,君主须重民爱民。为此,他告诫君主“立国之道,惟在于富”,“富在编户”,“若编户空虛,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他承认天子之尊,但“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统治者和民众都仁爱、中和,上下形成一种秩序井然、整个社会安宁和睦的氛围。这就是唐甄追求的理想王国。
——摘编自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设计“理想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唐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即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而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厌战、反战的情绪在英国乃至欧洲弥漫,大批和平主义组织不断涌现,支持者也不断增加。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家联盟协会在1922年拥有20万会员,到1932年发展至100万人。1933年,面对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类似决议相继出现在20多所大学中。当年秋,执政党工党表示“一旦出现战争或战争威胁即以总罢工相胁迫”,其领袖更宣称要“关闭所有征兵站,遣散陆军,解散空军,废除一切可怖的战争设施”。
——摘编自张艳婧《两战期间英国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不是‘可以做’的权利性规定。法律成了压制性的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他相信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对于自身人格尊严、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以及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而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熊晓梅《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罗马公民与中国古代臣民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德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题文)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