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的火药
A. 已用于军事和战争
B. 开始用于民俗活动
C. 主要是起助燃作用
D. 主要是配制中药材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颠覆了中国传统观念
B. 佛教受到人们的抵制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D.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 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 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甄(1630-1704年),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历明亡和农民起义洗礼的他,以上古“三代之治”为摹本,论述了他所理解的理想国。唐甄认为君主应以遵守道义原则的方式对待民众。“天下之大可恃乎?甲兵之多可恃乎?君惟不义无道于民”,则“推之如蹶弱童也”。所以,国家要长治久安,君主须重民爱民。为此,他告诫君主“立国之道,惟在于富”,“富在编户”,“若编户空虛,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他承认天子之尊,但“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统治者和民众都仁爱、中和,上下形成一种秩序井然、整个社会安宁和睦的氛围。这就是唐甄追求的理想王国。
——摘编自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设计“理想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唐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