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址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极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就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丛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南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有一同乡“朴钝无它技,唯与人拥力受值……日以三十钱雇之舂。”淮南黄州有一“受雇于茶肆”的崔三,“月得雇直不过千钱”。这样的记载在宋代文献中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很多行业出现了这类现象,受雇人数多达上百万。这说明宋代
A.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私营手工业规模大
C. 雇工的经济待遇较高
D. 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 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A. 超过官营手工业
B. 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 专业化特征明显
D. 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剌、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