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他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 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
B. 形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D. 强调“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汉书·循吏传》记载了太守黄霸的事迹,(宣帝)下诏称颂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汉宣帝旨在
A. 利用道德教化来匡正民心 B. 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C. 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 D. 树立廉洁官员的典范
早期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是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开始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独尊地位得到巩固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 《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 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 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这反映出西周的教育
A. 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
B. 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
C.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
D.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