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1894年 |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
1871~1911年 |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
1912~1919年 |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
至1919年 |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 |
1915~1920年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
A. 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 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 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 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 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下表是据《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一文整理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人的活动或主张(部分)。这种现象
A. 体现出中国军事近代化成就显著
B. 表明学习西方技术成为国人共识
C. 成为19世纪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D. 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序幕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中国宋代书法家崇尚意境,如草书具有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毕加索的著名绘画《格尔尼卡》,反映了毕加索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材料可以印证以下哪一种艺术观点?
A. “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B. “艺术乃德行的宝库。”
C. “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
D. “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