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材料直接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A. 中国官场腐败无能
B. 外国商品对华输出造成小农破产
C. 外国经济入侵严重冲击了中国民营手工业
D. 外国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A. 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B. 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C. 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D. 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
A. 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B. 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C. 重视商品生产
D. 反对官员的贪腐
1920年,江苏南通唐闸镇(别名“唐家闸”)人口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与这一现象关系最大的历史人物是
A. 陈启源 B. 方举赞 C. 荣宗敬 D. 张謇
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B. 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C. 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
D. 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