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这说明
A.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
B. “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
C. 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
D.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日,几时强迫变风?”这反映了
A. 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 社会启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C. 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
D. 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题文)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C.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就全国范围来说,马褂、长衫,尤其是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并与同时流行的学生装、西装等并行不悖。”材料主要反映了
A. 着西装已成为普遍现象 B. 刻意保存传统文化精华
C.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D. 着装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A. 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 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C. 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 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 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B. 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C. 民主共和的平等思想
D. 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