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这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 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 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董必武曾从武汉致函毛泽东说,国统区人民赞扬八路军的胜利,它“不仅与平汉、津浦两路战事成相反的对比,即与上海方面相比,亦令人看出八路军的不同”。材料中的“八路军的胜利”最有可能是
A. 台儿庄战役
B. 淞沪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 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 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 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 拥护清朝走向民主
美国学者马士、宓亨利评论某一次战役时说:“战斗一直继续到下午五时双方弹药缺乏时为止。日方伤亡二百三十九人……丁提督也在受伤之列……就某种意义上说,战斗上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两艘铁甲兵船的……但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这次战役是
A. 黄海海战
B. 威海卫海战
C. 辽东战役
D. 百团大战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C. 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 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下列属于鸦片战争后所签《南京条约》内容的有
A.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B.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C. 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D.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