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战期间,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和“实业救国”的热潮,倡导“实业救国”的主要是( )...

一战期间,中国出现了兴办实业和“实业救国”的热潮,倡导“实业救国”的主要是(  )

A. 民族资产阶级    B. 无产阶级及人民群众

C. 地主阶级洋务派    D. 官僚资产阶级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实行了奖励实业的措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从而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A正确;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无力兴办近代企业,B不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已经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C不正确;官僚资本家产生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即1927年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A. 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 B. 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 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 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于岀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貿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材料三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要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岛抢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 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 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查看答案

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5%至80%共14级。这些变化

A. 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B. 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C. 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上海棉业巨子穆藕初有鉴于我国之实业仅发达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口岸,因此他主张,振兴实业须着眼于内地。一方面应先推广铁道以便运输;一方面改良农作,增进产量,“使内地金融,逐步呈活泼气象,人民生计渐能裕余,然后酌量各地情形,次第谋划各项实业,农工并兴,而商业亦随之以发达矣!”该主张

A. 有助于拯救中国之贫弱败亡

B. 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

C. 有助于挽回中国之利权损失

D. 实现了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