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

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论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B. “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C. 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D. 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材料“人欲中自有天理”并没有反映出“天理”和“人欲”对立,故A错误,符合题意;“人欲中自有天理”体现了“天理”和“人欲”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承认“人欲中自有天理”,这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是有差别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培养政治管理人才

B. 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

C. 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

D. 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自己的执政思想。下列名句都是他曾经引用过的,其中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②“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③“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儒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期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  近代自然科学则是指从16~19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又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15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政权陆续在欧洲各国建立,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在这同时,科学本身为争得自己的独立地位,摆脱宗教的桎梏,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科学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科学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实验科学的兴起,更使自然科学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从此,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了它的相对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摘编自远德玉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各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