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 实现社会教化,推动儒学发展
C. 启蒙民众,实现救亡图存
D. 改良传统文化,指导新文化运动
有学者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表面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坚固和此时对西方认识的不足,可是更深一层地看,实际上是过去高度发展成熟的农业文明在自身活力尚未完全释放净尽时即被外国强行打断的惯性表现”。这揭示出
A. 中国缺乏独立的工业体系
B. 洋务运动着眼于瓦解农业文明
C. 西学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
D. 中国近代化道路存在内部阻力
明代法律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对放债、逼债等行为也有种种限制。但在“民不举官不究”的前提下,高额利率等“违禁取利”比比皆是。这表明明代
A. 专制体制崩溃,金融市场混乱
B. 民间需求与国家政策的矛盾
C. 商业环境宽松,经济秩序稳定
D. 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丰厚利润
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抨击《周易·系辞》;李泰伯和司马光则深讥《孟子》。他们的做法体现了
A. 宋朝学者的疑古学风
B. 儒学正统地位严重动摇
C. 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儒家体系的近代化转型
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A. 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特征
B. 土地兼并是瓦解等级社会的重要手段
C.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要素
D. 封建社会土地耕作面积并未显著增加
据《尚书》记载西周“克(能够)明俊(才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协合万邦。”这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儒家民本思想的完善
B. 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征
C. 察举选官的雏形出现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