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2018年1月14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
A. 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客观
B. 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
C. 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
D. 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D.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权就是政权。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这主要说明当时
A. 思想分裂严重
B. 民众思想落后
C. 实现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成熟
D. 辛亥革命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魏源撰《道光洋舰征抚记》认为,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 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 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