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逢甲(1864-1912)一生有诗约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逢甲(1864-1912)一生有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山村即目》、《秋怀》、《纪梦二首》、《百字令》、《竹枝词》、《离台诗》、《天涯》、《元夕无月夯、《愁云叭、《春愁》和前后《秋怀》等,对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卖国行径,全国同胞纷纷杭议。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丘逢甲曾为此“刺血三上书”(《议重送颂臣》)。满纸血泪他在、秋云中写道:“愁云极目昼成阴。飞鸟扰知恋故林破碎河山收战气。飘零身世损春心,”又在《病中赠王桂山》中写道:“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在丘逢甲的诗中,诗人还满怀激情地赞硕文天祥、郑成功、俞大献。诗人在《牡丹诗》中借敢于违件武则天帝旨、拒不开放的洛阳牡丹。讽刘慈禧的专横.歌颂“戊戌六君子”的“不媚金轮”。他在《秋兴》中写道:“割地奇功酬铁券,周天残焰转金轮后足玉树仍歌舞,前席苍生付鬼神”。丘逢甲提出“以重开诗史作雄淡”,在他的作品中也写有不少这类诗作,如“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修阴教强黄种,体把平权笑白民”“黄人尚昧合群理,诗界差存自主权”等。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初定南京。于是他写了《谒明孝陵》四首,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1916年诗人有《感事》一首云:“盖世袅雄一讣来,愚而自用及身灾”。

——摘编自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丘逢甲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丘逢甲诗作中概括其思想品格。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清政府腐朽卖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维新变法的兴起,但被顽固派镇压;男女平权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 (2)品格:痛斥帝国主义侵略,富有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中国人民反帝,收复失地,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揭露清政府腐朽卖国,批判袁世凯复辟帝制,敢于向旧势力挑战;宣传新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讴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解析】 (1)根据材料“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对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卖国行径”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腐朽卖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歌颂‘戊戌六君子’的‘不媚金轮’。”可知维新变法的兴起,但被顽固派镇压;根据材料“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修阴教强黄种,体把平权笑白民”可知男女平权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初定南京。……1916年诗人有《感事》一首云:‘盖世袅雄一讣来,愚而自用及身灾’。”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和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 (2)根据材料“未报国仇心未了,枕戈重与赋无衣。”“诗人还满怀激情地赞硕文天祥、郑成功、俞大献。”可知痛斥帝国主义侵略,富有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中国人民反帝,收复失地,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根据材料“割地奇功酬铁券,周天残燄转金轮。后庭玉树仍歌舞,前席苍生付鬼神。” “盖世袅雄一讣来,愚而自用及身灾”可知揭露清政府腐朽卖国,批判袁世凯复辟帝制,敢于向旧势力挑战;根据材料“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要修阴教强黄种,休把平权笑白民”“歌颂‘戊戌六君子’的‘不媚金轮’。”“于是他写了《谒明孝陵》四首,热情地歌颂了辛亥革命。”可知讴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假的战争”这个名词是美国新闻界所杜撰的那些最初杜撰这一名词的人。其意义就是想要表示在这个阶段中,战争好像是假的一因为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德国军队之间并不曾打任何大战买际上,这是一个幕后准备活动的阶段。这个偶然事件(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使希特勒吃了一惊,但所有这些内幕是当时世人所不知道的全世界所能看到的就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于是也就以为战神已经睡着了。

一般人对于此种外表沉寂的状况所作的解释也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英法两国对于它们的战争意图并不那样认真,尽管它们已经为波兰而宣战。但却仍在等候和平谈判的机会;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以为英法两国自有它们的神机妙算。美国报纸上有许多的“报道”说联军最高统帅部故意采取一种具有微妙构想的守势战略计划,并正在替德国人准备好了一个陷阱。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初期““假的战争”的含义及出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假的战争”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的西化运动和后来的现代化运动很快懂得如何去作出区分。最初,欧洲和美洲在中国汇合成一个外来社会(尽管这个社会内部有广泛的差别),它发展了一种商业一工业一军事的能动主义,看起来是其整个外来文化的产物。蒸汽机、代议制政府和基督教乍一看似乎是连在一起的,“西方文化”降临到中国大地时,看起来比后来所表现的要更加一致,因而更具威胁性。它的威胁似乎要求中国变成自卫的商业一工业一军事的国家。但是,正是“西方”的这种多样性,使人们明确了西化必须是有选择的;一般地说,选择的标准是西方的方式要适合中国的需要,这样,引进的东西能扎下根来并变成中国的东西。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綢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軒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随着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怍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