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A. “存天理,灭人欲”
B.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材料体现了
A. 儒家仁爱和谐思想
B. 宋朝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D. 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意思是说贫困饿死是小事,失去节操的事情就大了。这句话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的。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B. 妇女地位进一步降低
C. 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 D. 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明代画家徐渭的作品《牡丹蕉石图》(下图)水墨淋漓,奔放横溢。画中的石头连勾勒轮廓的线条都没有,完全是不同程度的墨色的运用。这种绘画思想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A.“心外无物”
B.“人伦者,天理也”
C.“贵儒尊道”
D.“理”“欲”统一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天理人欲观对立 D. 佛学诗词的兴盛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