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理学已不停留在关于天是什么、天是否有意志等问题的探讨,而是侧重于对世界的现象与本体关系问题的探究。据此推断,宋代理学家认为
A.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 理与气合,理先气后
C.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D. 天下惟气,气一元论
成书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在几百年间一直靠手抄流传,直至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才第一次刻印,南宋时期则广泛刻印。这
A.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B. 说明活字印刷术的盛行
C.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D. 反映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两汉王朝除国办太学之外,还有“地方官学”,即“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这表明汉代
A. 儒学独尊的确立
B. 教育规模的发展
C. 教育体制较完备
D. 儒学教育较盛行
《墨子・辞过》载:“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下列主张与之相符的是
A. “轻徭薄赋,尚仁亲民”
B.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C. “节用爱人,体恤民力”
D.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荀子说:名分、权势相等就不能统一集中,大家地位相等就难以役使。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就有一定的等级制度。这表明,荀子
A. 强调以“礼”来规范社会行为
B. 认为人的贪欲本性需要约束
C. 明确社会分工保证协调一致
D. 重视礼法提升治理国家水平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摘编自查秀芳《近四十年黄遵宪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成为“诗界革命”代表人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诗界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