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不准艺人在民间戏曲中扮演程朱形象,违令者都按亵渎圣贤治罪。程颐、程颢和朱熹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贤偶像。这表明明代
A. 圣贤崇尚成为社会生活主题
B. 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C. 民间艺术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D. 主流思想与世俗文化相冲突
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 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 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D. 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
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这表明
A. 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
B. 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C. 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D. 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
周公强调,天命的转移并非不可把握,上天实际上是以德的要求来检验下界统治者,想要长久保有天命,就必须吸取前代和祖先执政的经验教训,时刻敬天、明德、保民。周公的这种天命观
A. 意在阐释周人代商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B. 强调脱离天命关注现实政治的重要性
C. 蕴含着中国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 成为后世统治者强调仁政的理论来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因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摘编自《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结合材料与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偶然性与必然性”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60年代,人文主义思潮在德国传播,德意志的文艺复兴中心不在宫廷或贵族,而是在一些大学之中,如海德堡大学、爱尔福特大学等。德国的人文主义者包括语言学家、文学家、传教士等。德国文艺复兴的主要兴趣是对宗教、道德和哲学问题的敏感,重点揭批罗马教廷与天主教会的反动与愚昧。一些作品中强烈反映出反对分裂求统一和摆脱罗马教皇奴役的思想。由于德国各地联系薄弱,政治上分裂割据,各地文艺复兴活动各有特点,南部受意大利影响,中部和西部天主教会势力大,保守气氛浓,北部与尼德兰关系密切,受其影响大。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复兴的’‘以人为本,’与各国特点》
材料二 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潮相对强大的原因是,王权需要它为自己提供理论依据。16世纪法国国王专制制度开始发展,与专利权的斗争是王权成长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王权很难从传统的天主教神权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世俗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摘编自王加丰《法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文艺复兴运动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文艺复兴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文艺复兴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两国政治、思想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