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胜之,西汉著名农学家。他生活的时代人口迅...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胜之,西汉著名农学家。他生活的时代人口迅速增加,大量农民丧失土地,流民问题严重。汉成帝时,他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即关中平原)地区管理农业,深入农业生产实践,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利情况,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身为朝廷命官,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温饱,为此著《胜之书》。该书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还有关于区田法、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方面的记载,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唐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有数家,胜为上。”

——据《汉书·艺文志》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胜之成为著名农学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胜之的贡献。

 

(1)小农经济为主导;政府推行重农政策;人地矛盾突出;流民问题严重;历代农业经验的积累。 (2)总结推广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著的农书有利于农业经验和技术的传承;注重调查的治学精神与心系民生的情怀,为后世树立榜样。 【解析】 (1)根据材料“身为朝廷命官,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温饱”可知体现的是政府重农政策;根据材料“他生活的时代人口迅速增加,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可知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材料“流民问题严重”可知流民问题严重;根据材料“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可知体现的是历代农业经验的积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 (2)胜之的贡献需要从对农业的具体贡献、治学精神、心系民生的情怀方面去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据《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撒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据金卫星《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初废弃元朝服制,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明初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相关法令有上百项之多。明代皇室及百官的衣帽服饰按用途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礼服、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衣帽鞋履的样式、尺寸、衣料、绣样、色彩有严格界定,各等级间不得僭越。庶民服饰鞋帽甚至发型样式也有严格限制,庶民不许穿靴,服饰“不得绣金锦煊丝绞罗,止用细绢素纱”。民间妇女的首饰不得用金玉珠翠,礼服不许用金绣,只能用紫、绿及各种浅淡颜色。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不许穿细纱。如有违犯,则予以惩治。

明初服饰总体保持俭约拙朴的传统习气,各阶层也无甚僭越。明中后期服饰制度遭到破坏,僭越无等,甚至“不以分制,而以财制”。服饰风气也一改明初的风格,追求华丽时尚,色彩面料变幻繁多,形式异常丰富,既有外来服饰,更有复古之风、好异之风。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服饰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服饰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有关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教训言论分类统计表

 

 

1914一1915年

1920—1925年

革命党内部的分裂、涣散、组织不纯,未建成一个真正的革命党,及“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破坏作用

9

12

未实行三民主义革命方略,与封建势力妥协,没有真正的革命目标和理论

37

国民觉悟低;未依靠、宣传、发动民众,只依靠少数人的军事斗争

1

19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认识到反对封建军阀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16

封建军阀的窃夺、背叛

2

12

未建立三民主义的革命军队

6

其他具体原因:个人的软弱、失误,未及时北伐,未行地方自治,约法有缺陷,等等

3

6

 

 

——摘编自李侃等《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过程.请说明两个阶段的不同,并分析后期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查看答案

日本经济在战后短短25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

A.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B. 混合市场经济    C.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    D. 社会市场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