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 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B. 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C. 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
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A. 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D. 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
A. 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 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 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 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这反映出唐代
A. 地方监察逐步网络化和制度化
B. 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
D. 监察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吏
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
史料 | 出处 |
“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 | 《北堂书钞·设官部》 |
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 《后汉书·百官志》 |
“司隶校尉,周官也。(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 荀绰《晋百官表注》 |
A. 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 负责监察各级官员
C. 与刺史的地位相当
D. 其职责在不断扩张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A. 儒家的治国理念
B. 官吏的道德品行
C. 严格按法律办事
D. 官员的实际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