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崐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
材料二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
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 ②推行新的租调制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尊儒崇经
B. 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 模仿汉族制度
D. 学说汉话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 知识丰富
B. 诗辞文章写作
C. 政治
D. 汉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