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
A. 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
B. 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
C. 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
D. 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南北方气候差异
C. 人口增长的需求
D. 殖民活动的推动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B.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国子监是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曾出现开封、洛阳、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宋代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 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 农民税负加重
B. 土地兼并严重
C. 纸币贬值加速
D. 自然经济解体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 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B.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C. 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D. 是分封制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