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与欧洲之间最早的广泛文化交往始于16世纪晚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与欧洲之间最早的广泛文化交往始于16世纪晚期;当时,随着葡萄牙的觉醒,耶稣会会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他们的双重作用众所周知:不仅把西方观念带到中国,比如数学、天史学、地理学、水力学、历法以及火炮的制作工艺等而且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学说引入欧洲。这些基督教徒发现,与宗教信仰方面的改造相比,科技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更容易。因此,他们开始传播科学知识,以此作为接近中国学者的一种方法。尽管有一小部分中国学者皈依了基督教,参与到翻译和编撰西方宗教、科技书籍的工作中,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仍然坚持自己的那种具有民族优越感的文化传统,很少受到西方思想元素的影响。

——摘编自(美)丹尼斯·舍曼等著《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相关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示例一看法:十六世纪晚期,中西文化交流已成必然趋势。 说明:十五世纪后期开始,欧洲探险者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伴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深入,一方面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不断取得新成果,同时天主教会急于向东方扩展影响。出于开展贸易的需要,欧洲人也亟待了解东方文化。在此背景下,天主教耶稣会会士来到东方,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西方科技成果和宗教思想对华影响增强,中国儒家著述也被介绍到西方。虽然欧洲的扩张企图和中西文化差异,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障碍,但长远来看中西文化交流仍然在碰撞中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十六世纪晚期,世界整体性增强,中西文化交流成为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 示例二看法:十六世纪晚期,中国文化在与西方交流中保持了稳定性。 说明:自汉代以来,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为了适应不同时代要求,儒学不断演化发展。宋代开始,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十六世纪晚期,耶稣会会士将西方宗教思想带到中国,但其传播还要借助西方科技成果对中国社会上层的引力。即使这样,西方文化还是难以撼动中国传统儒学的根基,中国文化保持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综上所述,十六世纪晚期,在中西早期交流中,中国文化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说明。本题可以依据材料中“中国与欧洲之间最早的广泛文化交往始于16世纪晚期”等信息提取出“十六世纪晚期,中西文化交流已成必然趋势”的看法,说明可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西方新航路开辟、自然科学发展以及天主教会急于向东方扩展的影响,以及中国儒家著述也被介绍到西方等方面分析回答。本题还可以得出“十六世纪晚期,中国文化在与西方交流中保持了稳定性”的观点,说明可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国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总会在某一个时期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抓住历史的机遇就能实现发展的飞跃,错失历史的机遇只能一声叹息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做了哪些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查看答案

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D.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查看答案

下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 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 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 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查看答案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富兰克林说:“首先我承认,对这部宪法的若干部分,到现在也仍然不能同意,但没有把握说永远不会同意。同时我也怀疑,无论召开多少次会议,也未必能制定一部更好的宪法。因为每个代表固然会带来自己的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他的偏见。我们能指望有完美无缺的成果吗?”由此说明富兰克林

A. 阻碍了宪法制定的进程

B. 批评美国宪法弊端丛生

C. 主张设计权力制衡框架

D. 认为制宪应该选择妥协

 

查看答案

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指出:“关于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契约,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上列各种契约,其债务的缔结只需双方当事人的同意的说法,乃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这表明

A. 罗马法严格的形式主义原则

B. 法律认可契约自由原则

C. 罗马法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

D. 罗马法的体系最终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