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正如德国梅涅克的思想变化一样,民国国父孙中山的思想也经历了从改良派逐渐到革命派的转变,当时的社会需求与救亡图存的需要促进了孙中山思想的转变。这说明
A.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时代局势息息相关
B. 个人思想的变化主要通过暴力革命来体现
C. 当时社会的发展主流是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D. 近代中国人们的思想变化是与主观愿望成正比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颁布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
A. 用全面的观点进行评价
B. 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 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
A.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 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
C. 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世纪60年代,王韬批评:“华尊夷卑”观是“大谬不然”,“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这段话表明作者
A. 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
B. 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 完全拥有世界意识和观念
D. 国家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A.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