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这一状况主要反映出宋代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农耕技术持续提高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小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
A.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B. 沿街开铺的街市
C.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D. 地方自治的市镇
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
A. 户籍制度源远流长
B. 抑商政策始于春秋
C. 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 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 政府力图保护私营商业
B. 私营工商业超过官营
C. 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 用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据考古发现,宋代一些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如“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钱家干果铺”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
B. 商品产销注重提高知名度
C. 民间贸易出现垄断性经营
D. 民间手工业走向了专业化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