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A.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这表明当时政府
A. 践行奖励实业法令
B. 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
C. 秉承实业救国理念
D. 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
1901年张之洞、张謇等人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指出:“今日中国讲富国之术,若欲以商务敌欧美各国,此我所不能者也;若欲以工艺敌各国,此我所必能者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部分封建官员
A. 主张与外国展开商战收回利权
B. 仍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
C. 认识到工业富国强国的重要性
D. 已找到当时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
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 导致了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加深
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 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 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