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会作为一种为振兴资本主义而奋斗的资产阶级社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起过积...

商会作为一种为振兴资本主义而奋斗的资产阶级社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清政府颁布《简明商会章程》,开始劝办商会,此后商会数量不断增加。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引导下,商会是被动充当现代化动力的。1914年全国各商会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宣告全国商联会成立,资产阶级走到了国家政府的前面。在辛亥革命后的15年中,特别是袁世凯政权垮台后10年中,国家政府和各党派无心和无力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资产阶级本能地担起了被国家所放弃的现代化大业。他们不仅大力从事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工商实业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活动。因此,这一时期便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近代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商会兴起的国内有利条件。

(2)据材料比较商联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动力”的不同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1)有利条件:清政府的倡导;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不同状态:成立前:被动充当;成立后:主导和领先。 作用: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加速资产阶级本身现代化。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商会兴起的国内有利条件、商联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动力”的不同状态和商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清末商会兴起的国内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04年,清政府颁布《简明商会章程》,开始劝办商会”“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引导下”“资产阶级本能地担起了被国家所放弃的现代化大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商联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动力”的不同状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商会是被动充当现代化动力的”“资产阶级走到了国家政府的前面”分析得出。商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们不仅大力从事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工商实业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活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民主革命进程、民族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本身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客观上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材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在农业方面,景苏与罗伦首先于50年代作出创新性的研究——他们用口述资料证明,19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李文治说明17、18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有哪些特点?

(2)材料二反映小农经济存在什么问题?

(3)材料三体现了山东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方式?出现这一生产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

A. 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B. 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 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14-1920年华商投资火柴厂情况统计表。解读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 军阀混战影响民族工业

C. 火柴厂投资增长迅速致使火柴进口减少

D. 一战后西方列强加大投资排挤民族工业

 

查看答案

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列强侵华方式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