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8月一战爆发,一战是帝国主...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8月一战爆发,一战是帝国主义两大阵营之间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情,协约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一度阻止中国派兵出战。政治精英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英法等西方列强重视中国的存在,真正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

1916年夏,随着欧洲战事的升级,特别是交战双方期待毕其功于一役的索姆河战役的打响,英法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帮助。但由于老牌殖民帝国的心态作祟,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战争期间,英法大约在华招募了15万劳工,俄罗斯也在华北招募了五万人。赴欧洲西线的华工,近10万人被分配到英国,四万人被分配到法国,还有一万人被派给后来参战的美军。许多华工为英国航空兵服务,还有的在军火库工作,一战期间的坦克是尖端武器。一开始英国国防部不允许外国人接近英国军队的坦克。结果后来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当获悉列强达成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后,华工派代表致书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并置一手枪于内,宣示“苟签字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多数华工在战火中幸存下来,在战后于1919年秋相继被遣返回国。

——徐国琦《大战争与大觉悟——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意义。

 

 

(1)国内“府院之争”调和的结果;中国出兵参战实力不足;欧洲战场,协约国的失利需要人力支援;精英人士推动。 (2)缓解协约国国内对人力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为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家利益奠定基础;学习传播西方先进技术等。 【解析】 (1)根据“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出国内“府院之争”调和的结果;根据“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得出欧洲战场,协约国的失利需要人力支援;根据“政治精英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参战”得出精英人士推动。 (2)根据“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得出缓解协约国国内对人力的需求;根据“”得出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根据“当获悉列强达成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后,华工派代表致书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得出为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国家利益奠定基础;根据“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得出学习传播西方先进技术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改革初期围绕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包视职工医疗费用,在对供需双方均缺乏费用共付机制的条件下,医疗费用快速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改革要求企业自主经管、自负盈亏砸碎“铁饭碗”企业包搅的福利制度成为改革的羁绊,严重的矛盾纠葛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1985年,在国家制定的《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提纲(初稿)》中,明确了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研究解决职工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和医疗费的社会统筹两个问题。1989年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

1990年确定劳保医疗改革的方向是: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劳动者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千问题的决定》,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据姚力《新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胡适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走向》系列演讲中,开篇即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后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有“使人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三个突出特征”:

首先,它是一场自觉的、提倡用民众使用的活的语言创作的新文学取代用旧语言创作的古文学的运动;其次,它是一场自觉地反时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最后,很奇怪,这场运动是由既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又力图用现代新的、历史的批判与探索方法去研究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人领导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一场人文主义的运动。

——据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苏联的势力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而不是掀起一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美国错误的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因而制定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冷战因此爆发。材料旨在说明

A. 战后苏联致力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

B. 美苏争霸是导致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C. 美国对战后世界形势和苏联行为存在误判

D.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是冷战的直接体现

 

查看答案

列宁曾经指出:“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也保留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这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

B. 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市场的恢复给苏俄经济带来新气象

D. 农业集体化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