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这主要是他对当时什么状况的担忧
A.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 经济“滞胀”局面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社会主义运动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购到两亿两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A. 两个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B. 两个政策的实施都为经济建设募集较多粮食
C. 两个政策的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 两个政策的实施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
A.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C. 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影响
D. 高度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的热情来建立,而只能在这种热情同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为此,苏俄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颁布《土地法令》
C. 实行粮食税
D. 采取义务劳动制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A. 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 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近代有人作竹枝词描述南京富家女子结伴乘坐火车游上海的情景:“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诗中反映的是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社会剧变导致妇女地位的提升
C. 汽车和飞机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