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该言论适用于评价
A. 罗斯福新政
B. “斯大林模式”
C.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D. “新经济”
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为了增加就业,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 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 实行以工代赈
D. 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这主要是他对当时什么状况的担忧
A.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 经济“滞胀”局面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社会主义运动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购到两亿两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A. 两个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B. 两个政策的实施都为经济建设募集较多粮食
C. 两个政策的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 两个政策的实施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
A.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C. 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影响
D. 高度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的热情来建立,而只能在这种热情同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物质关心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为此,苏俄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颁布《土地法令》
C. 实行粮食税
D. 采取义务劳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