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言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天下后,在推行严刑峻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以显示皇帝的至高和独尊。如规定臣下写给皇帝的文书应称“奏”,自称应称“昧死”等,但毕竟不完善,远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承秦制后,由于礼仪的不健全,臣子在刘邦面前非常随便,甚至“饮(酒)争功”,于是刘邦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由儒生们创制朝仪以确定君臣名分等级。朝仪规定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长乐宫接受百官朝贺,“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高祖非常高兴,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武帝时,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由于儒家强调遵从等级秩序,这无疑为统治者强化礼仪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各朝皇帝都以儒学为指导,加强礼仪建设。隋文帝制定五礼130篇,唐太宗时制定《贞观礼》138篇,宋太祖时制定《开宝通礼》200卷礼仪礼规越来越细密
——摘编自常智敏《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专制国家礼仪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说明这一发展过程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 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A.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扩大了疆域
C. 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D.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 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
B. 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
C. 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 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
秦始皇始置,权重而秩尊。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此官职应该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郡守